
每年的11月14日是國際世界糖尿病日!目的是爲了紀念胰島素的發明者,加拿大人拜廷。對於我們來說,這個紀念日最好遠離我們。我甚至在想,類似什麼高血壓日、心臟病日等等最好消失,起碼不應該成爲我們應該去關注的節日。

對於那些需要和糖尿病長期相處的糖豆(平臺對糖友的親切暱稱)們來說,藉助這樣的日子,提高自己對糖尿病的認知和控制能力也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。今年的糖尿病日主題是“糖尿病,保護你的家庭”。巧合的是我們這個平臺從2014年正式認證的時候起名就叫“糖尿病家庭調養”。其實,背後是我們發現了糖尿病友和自身家庭之間的一些可能的“關係”。糖尿病遺傳嗎?
對於這個話題,很多身爲父母或者準備要孩子的糖友最爲關心。天下父母都是寧肯自己病,也不願看到孩子痛。所以,自己得糖尿病就好,千萬不要把這個病帶給孩子。首先要說明的是:糖尿病不是遺傳病!但是卻有一定的遺傳傾向。遺傳就好比是一把手槍,真正扣動扳機的是後天生活方式。如果親屬(要有血緣關係)三代以內存在3人或者3人以上的糖尿病,臨牀上認爲有家族遺傳史,這個時候如果父母一方是健康的,那麼遺傳的機率在15-35%之間(前提,全體均爲2型糖尿病)。如果只有一個患病,沒有其他人的話或者少於3人,且均爲2型,那麼遺傳機率在5%不到。如果夫妻雙方都是2型,那麼遺傳機率在20%-50%之間。
但是,父母有糖尿病不代表着子女一定有糖尿病,同樣父母沒有糖尿病也不代表着子女一定沒有糖尿病。我們同樣從父母那裏繼承了一輛車子,有的是車況好些,有的車況差點。但是取決這部車子壽命的還是你這個駕駛者本身。
除了先天基因的問題,最爲重要的是生活方式的“傳染性”——這裏說的不是病理上的“傳染”,而是生活方式、理念等。比如家庭成員的飲食,作息時間等,都有很大的相似性。餐桌上擺着同樣的飯菜,營養結構比例相似,碳水化合物類(澱粉類食物爲代表)食物如果偏高的話,全家人都是高碳水化合物飲食(高碳水化合物飲食是糖尿病的發病原因之一)。我小時候就是最愛吃媽媽做的炸醬麪。想起來就直流口水,這也是全家人喜歡的美食代表。這種情況非常普遍。杭州一位糖友,跟父母在一起的時候,家裏的餐桌上總是有吃不完的筍乾燉的紅燒肉,飯量也很大。令人震驚的是,一家人包括2個哥哥都是糖尿病。可憐的是,父母由於糖尿病比較嚴重,早早住進了養老院。自己又沒有結婚,缺少了家人的照顧和監督,自己的飲食作息等等更是沒有規律,很快就出現糖尿病……但是,同樣是糖尿病,我們陝西的1位1型糖友從小就得到了父母寬嚴相濟的監督與呵護。母親鐵面無私,不准她再亂吃東西,監督監測血糖,控制病情。父親則鐵漢柔情,袒護和理解她。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,這位糖友的血糖控制非常理想,而且多才多藝能歌善舞,性格開朗樂觀。在我們看來,即使很多沒有血糖問題的人,也不如她活得精彩舒適。我們常常會看到家庭老公和孩子都是大胖子的,聯想到這位女主人的精湛廚藝,我們同時也不禁爲這兩個人未來的健康擔心。參加我們非藥物控糖訓練營的一位夥伴自己已經確診糖尿病,孩子又是肥胖型。在訓練營中,血糖穩定體重降下來的同時,認識到飲食調整對於防止肥胖和糖尿病的重要性。目前他也開始影響家裏人改變原先高糖高油的飲食方式。一切呵護整個家庭的健康。別的糖友們一定會非常感激您!
文章來源糖友圈,版權爲原創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權益,請聯絡我們刪除。
